关于皮影戏

皮影戏,又称灯影戏,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。起源于西汉,兴于唐,盛于清。它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,表演时,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,一边操纵戏曲人物,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述故事,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,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。

传统剧目
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
戏流
传承与创新
湖南皮影戏传统剧目达数百种,内容涵盖历史故事、民间传说等多个方面。 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,传承了湖南皮影戏的艺术传统, 半个多世纪以来创作演出了多种在国际、国内荣获大奖的优秀剧目 ,其中《龟与鹤》、《两朋友》等作品深受各界赞誉, 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。
2006年,皮影戏被评定为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。2008年,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保护名录扩展项目。2023年10月31日公布的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》中,皮影戏(湖南皮影戏)项目保护单位湖南省木偶皮影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评估合格。这些保护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湖南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。
湖南皮影戏广泛流传于湖南各地,尤其以长沙和衡阳为中心,以及益阳、常德、湘潭等地也有深厚的皮影戏传统。它历史悠久,在过去是民间主要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。
湖南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努力与创新。他们不仅保留了皮影戏的传统技艺和剧目,还积极探索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新形式和新内容。例如:一些皮影戏传承人开始在非遗馆或学习开设传习所,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皮影戏。